行政院長卓榮泰本周五將赴立法院報告韌性特別預算案,立法院預算中心示警,近年公共債務增加來自特別預算,民國九○至一一五年度特別預算舉債達三點四兆元,財源多屬公債、賒借收入,恐加重後代債務。政院回應,這是為因應疫情、天災等,且實際執行也有減少或不舉債的情形。
卓內閣上路一年來,先後提出因應關稅的五五○○億元「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協助災後重建的六百億元「中央政府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案」,國防部近日也向行政院提出因應「不對稱作戰」特別條例,特別預算規模將破兆元,創歷次特別預算規模最高紀錄,除了韌性特別預算,其餘多舉債支應。
民進黨政府「特別預算常態化」飽受在野黨批評,立法院預算中心也提醒,一○七至一一三年度,公共債務增加均來自特別預算,加重政府財政負擔,多數條例中排除適用預算法、公共債務法及財政紀律法等規範,且九○至一一五年度特別預算債務舉借數達三點四兆元,高於同期間總預算的三點一兆元,於是以特別條例排除債務流量管制,恐加速公共債務攀升。
預算中心提到,近年債務實際數持續上升,截至今年八月底,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五兆八三七九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廿五點六萬元,在不增加債務前提下,按一一五年度債務還本一二六五億元計算,需逾四十六年才能清償,應研謀改進。
政院人士回應,近年所編列的舉債預算,是因應疫情、天災或重要基礎建設及提升國防安全,有其必要性,且相關特別條例及特別預算都經立法院三讀通過;近年因稅課收入增加,因此雖然有編列舉借預算,但在實際執行時,也有減少或不舉借債務的情形。
該人士提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二○二五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六十九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六名,其中「財政情勢」維持全球前十名水準,且「各級政府債務占GDP比率」(第七名)係我國優勢項目,顯示我國在財政健全方面具備穩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