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26日獨家報導,美國川普政府正在評估一項新計畫,目標是大幅降低美國對海外生產半導體的依賴,希望藉此推動國內製造並重塑全球供應鏈。政策目標要求晶片公司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與其客戶從海外生產商進口的數量相等。
知情人士透露,若企業長期未能維持1:1比例,將被迫繳納關稅。這項構想源於川普8月提出的政策方向,他當時表示,在美國加碼投資的科技公司可避免近乎100%的半導體關稅。然而,要求國內產能與進口數量匹配,比單純擴大投資更具挑戰性,因為海外晶片價格往往更低,供應鏈調整不易,而提升美國產能亦需要時間。
此外,若該計畫付諸實施,可能會使本已錯綜複雜的關稅制度更為複雜。
知情人士透露,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與半導體產業高層討論此構想,並表示此舉出於經濟安全考量。政府官員多年來一直擔心,美國科技公司過度依賴海外製造的晶片,特別是來自台灣的晶片。台灣距中國大陸約128公里,易受中國威脅或自然災害衝擊,對科技供應鏈形成潛在風險。
知情人士表示,在新制度下,若企業承諾在美國生產100萬顆晶片,則會獲得相應的額度,使其在新廠尚未建成前,仍可進口同等數量而不需支付關稅。政策初期可能會給予一定的寬限,讓企業有時間調整並逐步擴增美國產能。豁免流程則可能考驗川普與科技高層的關係。
報導指出,此流程可能對蘋果和戴爾等大型科技公司構成挑戰,因為這些公司進口的產品包含來自全球各地的多種晶片,未來可能需要持續追蹤所有晶片的產地,並與晶片製造商合作,使美國和海外產品數量逐步匹配。
反之,對於正擴充美國產能的台積電、美光(Micron Technology)及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而言,這將是一大利多,有助提升與客戶談判的籌碼。
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表示,美國不能依賴進口的半導體產品,這些產品對國家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他補充指出:「除非政府正式公告,否則任何有關我們政策制定的報導都應被視為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