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百位跨系所學者所發起的「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聲明連署,截至今日已有超過530位學者聯署,認為台灣地處地震帶,加上造山運動活躍,幾百年後深埋的燃料棒肯定會發生壓縮破壞,且核三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全台都可能成為永久隔離區,高呼本周六的公投必須投下不同意票。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台電2015年及2022年的報告指出,恆春斷層經過核三的大門,距離反應爐只有900公尺;另外可以清楚看到核三1號機下方有斷層剪裂帶通過,2號機下方的岩層則是明顯變形,也就是岩層受到擠壓時拱起來的結構,在未來幾萬年內,這一帶一定還會發生地震,台灣已經賭過40年,如果要再讓它運轉40年就是再賭一次。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指出,核後端基金看似每度只需新台幣0.17元,是因為只有編列核能發電後端營運12年、監管50年的費用,如果將核廢料保管計算到數萬年、十萬年的尺度,並計入其所需的人事費、回饋金及維護費用等,核電就絕對不是便宜的能源。
莊秉潔指出,根據自己的研究,假設核三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全台都可能成為永久隔離區,其中,台東、高雄、屏東及恆春,分別會有5%、5%、10%及70%成為永久隔離區;更嚴重的是輻射塵會進入恆春外海,且因為黑潮由恆春往北流、以及北部往南流的親潮交會,使得全台近海漁業都將受到影響。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指出,從均化能源成本的數據來分析,核電就已名列最貴的能源,更何況核電的核廢處理成本、社會經濟成本尚未被計入。而依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估算,核能重啟雖成本較低,但均化成本並無計入外部成本,這也是為何全球核能佔比如今只剩下9%,面臨無止盡的成本上升、工期延宕的惡性循環,完全失去經濟效益,執意重啟核三將傷害台灣的產業國際競爭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張弘潔表示,在福島核災後,日本曾進行兒童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研究,比較核災後福島鄰近地區和日本其他地區的兒少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和盛行率,發現福島鄰近地區的兒童與青少年,甲狀腺癌發生率風險高出日本其他區域的20至30倍,兒少都將承受比成人更高的健康風險,而對環境影響更小的再生能源,才是台灣所需要的能源路徑。